#她們買不起自己做的平價成衣
從古到今,在階級上位者能坐得安穩,不外是因階級有如羅網,下面的階級,同時是受害與加害的結構。上面的人只要開個門縫,讓下面的人有希望晉升,就會出現天堂來的蜘蛛絲的踩踏效應,讓雲端上的人無比安心。
《孟加拉製造》不僅是部描寫女性處境的電影,更為今日這世界的階級做了一縮影故事,龐然的勢力與螻蟻的求存,讓電影中的故事不限於哪一個國家。
電影一開始,讓觀眾感受到的就是成衣加工廠裡密麻的座位,電扇無力地吹著熱風,你可以感受到那僅容轉身的通道,與女工們趕製衣服時沒有停過的手腳動作。你甚至可以嗅聞得到那空中翻飛的棉絮,無論是氣味、溫度,那裏都不適合人久待的,也都標明了那裏是個嚴苛的「勞動場」。
那裏的一場火災,女工匆忙逃竄,原本高溫的室內一陣煙霧,顯示著這是沒有安全配套的單位。那裡的女工們都很年輕,雖然許多已嫁做人婦,但還看得出屬於女孩的稚嫩,身上穿著嫩綠粉彩,像是在那鐵鏽斑斑的地方,一點青春仍還殘存其中,但那點青春卻與他們的勞動生物般的人生如此違和。
導演捕抓著她們尚有點懵懂的青春與笑語,讓那嚴酷的加工速度中,仍有一抹生氣,同時你很快地感受到這部電影其實要拍的是漢娜鄂蘭所寫《人的條件》裡,所謂「勞動的動物」是什麼處境。這其中也包含了在台灣的我們。
因為電影《孟加拉製造》裡,隨著平價成衣業的快速興起,女工們一天處理成千上百件服飾,論件標準嚴苛,一件海外賣的T恤價格是她們平均做了四百五十件的工錢。而同樣身為「勞動的動物」的我們,如此需要消費生活的過剩品來紓壓,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正是同屬於「勞動動物」中的一環。在後資本主義成為權力的魔術箱後,我們與她們既遙遠又靠近地出現連動效應。
只是我們如今的過剩品需求,也改寫了孟加拉女孩們的生活方式,因此電影中有一幕特寫著女工腳踩在縫紉機下方的頻率,如同老鼠滾滾輪,也如同犁牛耕田一般不得停…
(此部為本屆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的參展作之一)